English

左江崖画探秘

1999-03-15 来源:光明日报 萧苑 我有话说

岩画,或崖壁画,作为早期人类自我表述的创造性形式,记录了人类“幼年时代”成长的历程,是人类史前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二十世纪,破译这些岩画的奥秘,成为众多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世界性课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机构,于一九八零年成立了国际岩画委员会。

我国广西左江流域的花山崖画气势雄伟,内容丰富,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崖画。自五十年代以来,众多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解开花山崖画之谜。

左江发源越南北部,流经我国广西西部。沿左江及支流明江两岸,奇峰兀立,峭壁对峙,修竹茂林,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一幅幅奇幻的赭红色的崖壁画,时断时续地分布在沿江数百公里的悬崖峭壁上。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壮族文化之一——左江崖壁画的“自然展览宫”。

这些崖壁画大都在江流的转弯处,在耸立于水面上的灰色崖壁和葱茏的绿色植物的衬托下,赭红色的画面显得格外醒目,蔚为壮观。目前已发现的崖壁画中,画幅最大、画像最多的,还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境内、明江岸边的巴莱为首。巴莱系壮语,是花山之意,所以人们又称左江崖壁画为花山崖壁画。崖壁画就绘制在临江的悬崖绝壁上。画面宽40多米,长170米,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古朴生动,共计有大小人物13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约30厘米。部分人物下面马步而立,两手屈肘平举,粗壮高大,似武士形象。有的头扎幞头,或插雉鸡翎,腰挂环首刀,下跨骏马,像是酋长或将领;有的头戴高帽,有的长发拖地,都体小形卑,属于下层人物和女性。众多人像之间,还穿插一些像铜鼓、铜锣或藤牌之类的圆形物件,似马似狼似虎的动物形象,林林总总,扑朔迷离。

文献中对花山崖壁画的记载始于宋代,明、清两代文献也曾提及。但对花山崖壁画真正的科学发现却是在本世纪50年代。1954年1月,广西文化部门曾前往作初步调查。1956年8月,由京、桂两地学者组成考察队,对宁明花山崖画进行了首次系统考察。负责考察工作的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杨成志认为,这些崖画“与作战时集体会师或举行庆祝大会和舞蹈的表现有关”,这些画的发现为研究僮(壮)族古代的文化,提供了很大价值的史料。从此,花山崖壁画引起全国学术界注意,并成为我国著名的岩画点之一。

1985年11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民族学家张震声牵头,全国各地十多个学科的80余名学者组成一支考察团,对左江流域崖画进行了迄今规模最大、学科最多的一次考察。

通过对画中一些器物的研究和对壁画部分材料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的测定,专家们对这些崖画的创作年代已经基本清楚:距今2370年-2115年左右,即在我国战国至西汉年间。

但在对这些崖壁确切解释上学者们却众说纷纭,各有所见,至今仍扑朔迷离。多数学者认为与原始宗教的仪式有关,是当时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形象记录。这里又有祖先崇拜、青蛙崇拜、祭祀水神的不同看法。也有认为是表现胜利庆典,或远征誓师等说法。近20年来一直在从事中国崖壁画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陈兆复认为,左江流域水灾严重,当地有对龙和水怪的迷信,这些崖画均在临水处,因此其意义为镇水降魔而举行的祭祀水神仪式。而崖画中反映的习俗,如祖先崇拜、崇尚铜鼓和祭祀水神,至今在左江一带壮族仍有遗存,这些崖画的作者“当为壮族的先民瓯骆越人及其后裔”。

最近,北京一位退休干部杨在道在对宁明花山崖画经过多年研究后,提出了一种与众多学者截然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左江流域崖壁画是2000年前的瓯族人画的,是以图代表文字记载历史,主要是记载战争史,反映了岭南公元前300年的一段历史。

杨在道父亲杨是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受父亲影响,他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一直有着浓郁兴趣,90年代初开始对左江崖壁画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被一些学者认为已成“一家之言,可以自圆其说”。

杨在道认为,花山崖画上的那些侧面人形不是“跳舞”,而是死人,是尸体。因为当时盛行蹲葬。蹲葬时人的四肢是折曲的,所以用那种形状来表示死人。崖画中画的那些圆形图案是太阳的变形,是先民们记载年代的符号。

1996年,杨在道读《史记》《南越列传》时,将左江崖壁画中破译的年代都与公元挂钩,将地名与当今的地图对号,他发现自己对左江崖壁画的破译与《南越列传》基本一致,不仅能相互印证,而且可以补充《南越列传》中记载不详的年代。如《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书中的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头上有倒八字的人。左边有成梅花形的4个小点,右下方有两条平形弯曲向前的虚线,尽头有一粗短横线、横线前方画有一“导弹”状,另有一条虚线横插过来与外虚线第八个点相交。

杨在道认为这幅画反映的就是《南越列传》中“婴齐入朝复归”这一事件。据《史记》记载,婴齐为西汉文帝时南越(今广西一带)第四世王明王。为太子时曾入西安为质,并娶邯郸氏女为妻。杨在道认为,画中有倒八字的中原人就是婴齐。两条虚线是婴齐一去一回两条旅途路线,15点组成的外虚线,是婴齐入朝路线,10点组成的内虚线是婴齐的归途路线。“导弹”的尾翼是渭河、泾河和洛河。“弹头”是三条河汇合处,也就是当今的渭河平原。婴齐被软禁在渭河平原的某一秘密处。

画的右下角有一较大的圆点表示河北邯郸女子(木旁廖)氏。(木旁廖)氏女是历史上导致南越灭亡的重要人物。“导弹”下方那道粗短线是年代分隔线,表示婴齐入朝与复归中间相隔许多年。婴齐左侧梅花形的4点,是表示月亮。这里记载的是婴齐复归的月份。

花山崖画究竟代表了一段历史,还是一种仪式,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